最近讀了《不成功,因為你太快》這本書,談的是時間管理、目標管理,但看完之後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作者在人生看似風光成功之際患上憂鬱症的片段。
「內在的檢視:和最深層的自己對話」是作者在描寫憂鬱症住院章節的標題,能夠在書中坦然說出自己曾經生病的經歷,是很不容易的事,讓我想到之前YouTuber阿滴也拍了影片和大家分享自己憂鬱症的經歷。
不管是本書作者或阿滴都有提到,在以前他們根本沒有想過有一天會有憂鬱症,但有些情緒是長期慢慢累積的,因為完美主義的自我要求,不知不覺導致負面情緒的堆疊,尤其是阿滴有提到YouTuber是一個成就感來源很難控制的一種職業,我大概懂他的意思,很可能你今天做了一支你自己很喜歡的作品,但市場反應不好,且那個反應是社群即時的、一拍兩瞪眼的反應,有時候你也不知道原因或無從調整起。
本書的作者也分享自己回頭去想憂鬱症是何時悄悄找上自己時,覺得應該是有一陣子身為企業講師的他同時要負責大型的課程招生活動,對於招生的結果常常讓他很焦慮。
好像是,那種你對於事情的掌控度很低,又追求完美的時候,焦慮感就會爆棚,對自己的負面情緒也會提升。
回想自己在工作上,一直以來對於自己掌控度低的事情也會感到莫名的焦慮,然後很希望能儘量排除不確定性因素,特別是遇到不夠成熟或自己沒有信任度的同事或夥伴,這種焦慮會無限上升,我想這可能也是為什麼我後來比較偏愛獨立工作的緣故,只是這樣好像又有點矯枉過正了。
其實我想要分享的重點是,本書作者和阿滴提到的在憂鬱症恢復期的一個作法我覺得很受用,也會時時提醒自己。
就是不要把所有的成就感來源都放在工作上,譬如說培養新的興趣、運動,像阿滴就有分享他透過煮菜這種掌控度比較高的事情去取得工作以外的成就感。本書作者則是開始打羽球和畫畫。
從不同的事物獲得成就感,而不只是工作,人生還有除了工作這個大專案以外,更多其他重要的專案也需要規劃、檢視和覆盤。
這是我今年覺得特別重要的事吧!
.
.
像我這樣的女生 Girls Like Me
分享 #LGBT #工作管理 #親密關係